您的位置: 新闻动态行业资讯

房屋检测中常见裂缝鉴定方法

作者:钧测检测 发布日期: 浏览次数:

在房屋安全鉴定工作中,现场调查检测时裂缝是最常见的现象之一,建筑物的破坏往往始于裂缝。因此,正确鉴别裂缝类型、分析其成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,是房屋安全鉴定中的关键环节。

裂缝检测

一:房屋结构类型

房屋安全鉴定中常见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混凝土结构和砌体(混合)结构。

1:混凝土结构

混凝土结构泛指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结构,包括素混凝土结构、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。在实际鉴定工作中,常见的形式为现浇混凝土框架(剪力墙)承重,配以现浇混凝土梁、板或预应力混凝土多孔板(局部为现浇板)作为楼盖或屋盖。

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形成大量微孔隙、气穴和微裂缝,这些初始缺陷使其呈现非均质特性。微裂缝通常属于无害裂缝,但在荷载、温度变化等作用下,微裂缝会逐渐扩展和贯通,最终形成宏观裂缝,即通常所称的“裂缝”。

2:砌体(混合)结构

该类结构通常由砖墙或砖墙与现浇混凝土柱、梁共同承重,楼盖及屋盖一般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多孔板(局部现浇板)或混凝土(木)檩条体系。由于砌体结构主要由块材和砂浆砌筑而成,其整体性较差,抗拉和抗剪强度较低,因而容易产生裂缝。

二:结构裂缝分类

1:混凝土结构裂缝

混凝土裂缝成因复杂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
  • 应力裂缝、温度裂缝、干缩裂缝;

  • 沉降裂缝、施工裂缝、构造设计不合理引起的裂缝;

  • 外荷载作用导致的裂缝;

  • 养护条件不当或化学侵蚀引发的裂缝。

鉴定时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判断。

2:砌体(混合)结构裂缝

砌体结构裂缝成因可概括为两类:一是外荷载变化引起的裂缝;二是变形引起的裂缝,如温度变形、不均匀沉降或膨胀变形。

裂缝检测

三:结构构件裂缝分析

1 裂缝分析的主要内容

  • 定性判断:判别属于结构性裂缝还是非结构性裂缝;

  • 结构性裂缝的破坏类型:判断可能导致的破坏属于脆性破坏或塑性破坏;

  • 定量描述:准确测量裂缝的宽度、长度、深度和形态等参数;

  • 发展趋势:判断裂缝是否稳定或仍处于扩展阶段。

2 常见基本构件裂缝特征

  • 受弯构件(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)

  • 受压构件:常见受压构件包括砖墙、混凝土柱及混凝土剪力墙。

  • 受拉构件:轴心受拉构件在较小荷载下混凝土即可能出现裂缝,特征为沿正截面开展,垂直于钢筋拉力方向,裂缝间距大致相等。

  •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

    • 横向裂缝:常出现于板底跨中或支座处,垂直于板跨方向。跨中裂缝多由超载、材料质量或运输不当引起;支座处裂缝则主要由负弯矩导致;

    • 竖向裂缝:可见于板底或板面,板底裂缝多因板缝灌浆不实导致,板面裂缝则常为施工问题或混凝土收缩所致。

小结

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裂缝是普遍存在的现象,完全避免裂缝并不现实,但在合理范围内其存在是可以接受的。我国相关规范也明确了在不同条件下允许的裂缝宽度范围。

因此,在房屋安全鉴定过程中,应对裂缝进行全面、准确、客观的分析,并基于科学依据作出判断。一旦确认为结构性裂缝,必须进行加固处理;若非结构性裂缝影响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,也应及时采取修复措施。

检测咨询:15021139104



查看更多 >>

推荐文章

在线咨询
微信咨询
联系电话
15021139104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