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资讯

道路空鼓检测的内容与方法

道路空鼓——作为道路结构的“隐形缺陷”,不仅会影响出行体验,更可能引发地砖碎裂、路面塌陷等安全隐患。

道路空鼓

一、什么是道路空鼓?为什么它不容忽视?

道路空鼓是指道路面层(如地砖、沥青或混凝土)与基层(如水泥稳定层、土基)之间因粘结失效,形成局部脱离的“空腔”。简单来说,就是“上层的材料看似完整,实则下面已经‘悬空’”。

常见发生场景

人行道:地砖铺设后因水泥砂浆未充分压实,或长期受行人踩踏、雨水渗透导致粘结层破坏;

市政道路:沥青路面摊铺时温度不均、基层处理不到位,或重载车辆反复碾压引发疲劳脱黏;

新修道路:养护周期不足,材料未完全固化就投入使用;

特殊区域:地下管线施工后回填不密实(如通讯井、排水管周边)、桥梁引坡与路面的衔接处。

危害远超想象

安全隐患:空鼓区域在车辆/行人荷载下易突然碎裂,导致摔倒、爆胎甚至塌陷(曾有案例显示空鼓引发人行道地砖塌陷,行人脚踝骨折);

加速破损:空腔内的积水、杂物会进一步腐蚀基层,缩短道路使用寿命;

经济损失:频繁维修增加市政成本,影响城市形象。

二、传统检测方式:为什么总“慢半拍”?

过去,空鼓检测主要依赖人工巡查——维修工人或市政人员靠敲击地砖/路面听声音(“咚咚”声可能为空鼓)、观察裂缝或局部凹陷来判断。但这种方式存在明显局限:

效率低:大面积道路需投入大量人力,且难以覆盖边角区域;

主观性强:依赖经验,轻微空鼓(厚度<1cm)或隐蔽部位(如井盖周边)易被漏检;

滞后性:通常在空鼓已引发明显破损(如地砖碎裂)后才被发现,错过最佳维修时机。

三、科技赋能:现代空鼓检测的“黑科技”

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,目前主流的检测方法可分为无损检测技术和智能监测系统两大类:

无损检测:这类技术通过物理手段探测空鼓的位置与范围,无需破坏路面结构,精准又高效。

(1)敲击回波法(声波检测)

原理:用特制传感器轻敲路面,通过麦克风采集回声信号。空鼓区域的回声因空气层阻隔会呈现独特的“延迟波形”(类似敲空碗和实心碗的声音差异)。

优势:设备便携(如手持式检测仪),适合人行道等小范围检测;成本较低。 

局限:对操作人员经验要求较高,复杂环境(如噪音大)可能影响精度。

(2)探地雷达(GPR)

原理:向路面发射高频电磁波,当波遇到空鼓时会产生反射信号。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时间差和强度,可生成道路内部的“三维结构图”,精准定位空鼓的位置、深度及范围。

优势:非接触式检测,一次扫描可覆盖数米宽的道路;能发现深层(最深可达数米)的隐性空鼓;数据可视化直观。 

局限:设备成本较高,需专业人员解读数据;对超薄空鼓(<0.5cm)可能灵敏度不足。

(3)红外热成像

原理:空鼓区域因与基层脱黏,热传导性能差,在阳光照射或温度变化时会出现与密实路面不同的温度分布(如空鼓处更易吸热或散热)。通过红外相机捕捉这些温差,可辅助识别空鼓。 

优势:快速筛查大面积区域(如机场跑道、广场);无需接触路面。 

局限:受环境温度影响大(阴雨天效果差),需结合其他技术验证。

智能监测:部分城市已开始试点物联网+传感器的动态监测系统——在重点路段(如学校、医院周边人行道)预埋压力传感器或位移计,实时监测路面的受力变化。当某区域出现异常应力集中时,系统自动报警并定位,帮助养护部门“早发现、早处理”。

通过科技手段精准检测、及时修复,不仅能提升出行体验,更是对生命安全的负责。

检测咨询:15021139104